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
期刊
投稿邮箱

mlunwen@163.com

服务热线

18516839603

想让论文语言符合国际期刊要求?先从避开学术黑话开始!

发表日期 2025-08-08 11:36:07    58

“这篇论文充斥着‘领域内黑话’,国际审稿人难以理解核心观点。”——这无疑是众多学者向国际期刊投稿时频繁收到的典型审稿意见。学术黑话(诸如小众术语、模糊表述、中式表达等)不仅会严重拖慢审稿进度,更有可能直接导致论文被拒稿。要让论文语言符合国际期刊要求,关键在于做到“清晰、精准、通用”。本文将从识别黑话、掌握替换技巧到实现文化适配,为大家分享5个实用方法。

避开学术黑话:如何让论文语言更契合国际期刊要求?

一、识别学术黑话:先弄明白“哪些话不能说”

(一)行业内的“小众术语”:圈外人士一头雾水
某些在国内会议、期刊中频繁使用的术语,在国际语境中可能就沦为了“黑话”。例如,社会科学领域常用的“内卷”直译为“involution”,国际审稿人可能因不熟悉该词的特定含义而产生误解;计算机领域的“炼丹”(指模型调参)直译为“alchemy”,会让非中文背景的学者完全摸不着头脑。这类术语往往缺乏统一的英文对应词,且未被国际主流文献收录。

(二)过度堆砌的“理论词汇”:看似专业实则空洞无物
为了使论文显得“有深度”,部分论文会堆砌“后现代主义”“解构主义”等理论词汇,却未解释其与研究的关联。例如:“本研究基于后现代主义框架,对数据进行解构性分析”,这种表述未说明具体采用的分析方法,国际期刊更倾向于“本研究通过拆解数据中的矛盾点(如受访者的矛盾陈述),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成因”——用具体操作来替代理论标签。

(三)母语干扰的“中式表达”:语法无误但逻辑生硬
受中文表达习惯影响的“中式学术英语”,虽然语法正确,但不符合国际学术逻辑。例如:“我们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”(We filled the gap in this field),国际学术写作更倾向于采用谦逊的表达方式:“本研究试图补充现有研究中关于XX问题的讨论”(This study aims to complement discussions on XX in existing literature);“结果证明我们的假设是对的”(Results prove our hypothesis is correct),更规范的表达是“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设”(Results support our hypothesis),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表述。

二、替换技巧:用“国际通用语”取代黑话

(一)用“具体描述”替换抽象术语
将小众术语拆解为具体操作或现象。例如,“本研究采用‘扎根理论’方法”可替换为“本研究通过对20位受访者的访谈文本进行三级编码(开放编码、主轴编码、选择编码),提炼核心概念”——后者无需审稿人熟悉“扎根理论”,也能理解研究方法。

(二)用“主动语态”简化表达,减少冗余信息
国际期刊更偏好简洁的主动语态,避免使用冗长的被动句。例如,“实验数据被我们用SPSS 26.0软件进行了分析”(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 using SPSS 26.0)可简化为“我们用SPSS 26.0分析了实验数据”(We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with SPSS 26.0),这样表达更直接清晰。

(三)用“数据支撑”替代模糊判断
避免使用“显著提升”“效果良好”等模糊表述,用具体数据量化结果。例如,“该算法显著提升了处理效率”可改为“与传统算法相比,该算法的处理效率提升了23.5%(P<0.05)”;“样本具有代表性”可改为“样本覆盖了该地区5个城市的不同年龄段(18 - 65岁),其中男性占52%,女性占48%,与该地区人口结构一致”。

避开学术黑话:如何让论文语言更契合国际期刊要求?

三、结构优化:让逻辑“可视化”,减轻语言负担

(一)段落遵循“主题句 + 论据”结构
每段开头用1句主题句明确核心观点,后续内容围绕主题句展开。例如:“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显著(主题句)。当温度从25℃升至35℃时,反应速率提升了1.8倍;继续升至45℃时,速率不再增加(论据)。这可能是因为35℃已达到酶的最适温度(解释)。”这种结构能让审稿人快速抓住段落核心,减少因语言复杂导致的理解成本。

(二)用“过渡词”串联逻辑,避免“跳跃式表达”
国际期刊重视逻辑连贯性,需用过渡词明确句间关系。例如:

  1. 转折:However(而非But)、Nevertheless;

  2. 因果:Therefore、Consequently;

  3. 对比:In contrast、Similarly。
    避免“实验A得到X结果。实验B得到Y结果”这种无连接的表述,改为“实验A得到X结果。然而,实验B在相同条件下得到Y结果,这可能是因为样本纯度不同”。

(三)拆分长句,避免“嵌套迷宫”
中文习惯用长句表达复杂关系,但英文更倾向短句。例如,将“通过对在2023年3月至8月期间于北京、上海两地收集的共计500份有效问卷进行多元回归分析,我们发现年龄与消费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,而收入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”拆分为:“We collected 500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Beijing and Shanghai between March and August 2023.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consumption willingness, with income playing a moderating role.”

四、文化适配:避开“语言陷阱”,贴合期刊语境

(一)学术谦逊:避免“绝对化”与“过度自我肯定”
国际学术写作强调谦逊,避免使用“首次发现”“开创性研究”等表述。例如,“本研究首次提出XX模型”可改为“本研究提出的XX模型,在XX方面补充了现有研究”;“我们的方法优于所有现有方法”可改为“与现有方法相比,本方法在XX指标上提升了15% - 20%”——用数据对比替代主观判断。

(二)尊重领域“约定俗成”:术语使用看“期刊习惯”
同一概念在不同期刊可能有固定译法,需提前调研目标期刊的用词偏好。例如,“机器学习中的‘过拟合’”在大部分计算机期刊中用“overfitting”,而非“over - adaptation”;“社会资本”在社会学领域常用“social capital”,而非“social resource”。可通过检索目标期刊近5年的文献,确认术语的常用表达。

(三)适配期刊风格:“简洁型”vs“严谨型”
不同期刊的语言风格不同:PLOS ONE、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偏好简洁明了,避免复杂从句;Nature、Science等顶刊虽要求严谨,但也强调“让非领域专家能理解核心发现”。例如,向PLOS ONE投稿时,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”可简化为“第一性原理计算(基于密度泛函理论)”,用括号补充说明,减少阅读障碍。

五、工具与方法:让语言打磨更高效

(一)用“语料库”验证术语的“国际通用性”
通过COCA(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)、Google Scholar检索术语的使用频率:若某术语在近5年国际期刊中出现次数少于100次,大概率是“黑话”,需替换。例如,“产学研融合”直接译为“industry - university - research integration”在COCA中使用较少,可改为“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ustry, academia,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”——通过具体描述降低理解难度。

(二)专业润色:别让“语言问题”掩盖研究价值

  1. 初级润色:用Grammarly、ProWritingAid修正语法错误,但需注意这些工具无法识别“学术黑话”;

  2. 深度润色:请领域内母语为英语的学者或专业润色机构(如Editage)修改,他们能同时修正语言和学术表达习惯。某生物学者的论文经母语者润色后,审稿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,审稿人评价“语言清晰,逻辑易follow”。

(三)模拟“读者测试”:找非领域学者读一遍
完成初稿后,请非本领域的学者阅读,若他们能在10分钟内说清论文的核心发现和方法,说明语言合格;若存在“听不懂的词”,立即标记并替换。例如,环境科学学者的论文让社会学同事阅读,发现“碳汇”(carbon sink)需补充解释“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自然或人工系统”,避免因术语壁垒影响理解。

六、结语

清晰的语言并非意味着“降低专业性”,而是为了让研究价值能够被更广泛地认可。避开学术黑话的核心,在于“站在审稿人的角度”思考:如何用最简洁的表达,让不同背景的学者都能理解你的研究。从识别黑话到文化适配,再到借助工具辅助,每一步打磨都是为了让论文的价值突破语言壁垒——毕竟,再好的研究,也需要被读懂才能产生影响。